返回学校主站   /   附属医院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贯彻执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共建美好的道德家园
发布者:临床医学院    发布时间:2020-11-03

      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个课题摆在每位社会成员的面前: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符合时代前进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精神风尚,把我们共同享有的道德家园营造得更加美好? 

  道德水平的高下,不仅关乎个人善恶,更关乎事业成败、国家兴衰,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世纪里,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这是历史的重任,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 

  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中心,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坚持道德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道德水平如何,影响自身形象,也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实,较高的道德水准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态、优化包括投资环境在内的人文生态。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迫切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努力使每个人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要在全社会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重人际、轻鬼神”的唯物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以及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廉洁奉公、团结友爱、律己宽人、谦虚礼貌的优秀品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育“四有”新人。要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使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带强制性的导向作用,促进人们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严格管理中,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运用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打击歪风邪气,鞭挞腐败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环境;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虚实并举,虚功实做,在具体实践中引导人们养成自觉按社会利益要求调整自身行为的习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自愿自觉。道德风范见诸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每个单位和地方的所作所为。要通过广泛的思想发动,引导每个公民增强实践道德基本要求的自觉性,引导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增强道德建设的责任感,人人参与道德建设,人人自觉实践道德基本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协调进行。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德治与法治并举,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清新优美、自由和谐、团结互助、昂扬奋发的环境,令每一个人心驰神往。创造这种德治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道德家园,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来源:新华社)